优质回答
假如你的孩子考班里倒数,那么你觉得是你孩子不努力呢,还是你孩子智商不行?
我想绝大多数父母都不会认为是自己孩子智商不行,甚至很多老师都会对父母说“你的孩子很聪明,就是不学”。可见对于大多数对孩子来说,智商都是没有问题的。
其实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普通的孩子,在智力上符合正态分布曲线,那种极聪明或者极笨的人都是少数。
通俗地说,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,他们现在表现出来的成绩还远没有到需要他们拼天赋的时候。他们现在的成绩主要是努力程度的表现,只要孩子努努力,他们的成绩一般来说都能考个前10名。
那问题来了,为什么孩子宁愿考倒数也不努力去学习呢?你说他们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?低年级的孩子也许不懂学习的重要性,但是孩子都上初中了,他们能不懂?
那到底是为什么呢?
今天介绍的“自我妨碍”心理,可能会帮你找到答案。
01
自我妨碍
什么是自我妨碍呢?
我们来看一个心理实验:
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“药丸和智力测验”的心理实验。
他们找了一群学生,然后让他们做一些智力题。在学生们完成后,实验者告诉他们“你是目前的最高分!”然后实验者又拿出两种药丸,告诉学生:“你需要选择一种药丸,并吃下去。一种有助于提高你的思维能力,另一种则会干扰你的思维”。
你猜学生们会选择哪种药丸?
按正常逻辑,要追求更高分数的话,应该选择第一种,但是大多数学生却选择了第二种。
心理学家这种故意给自己制造难度,好像故意阻挡自己成功的心理称之为自我妨碍,也叫自我设限。
那学生为什么会有自我妨碍心理,给自己制造障碍,让自己考低分呢?难道他们不想考高分吗?
当然不是,他们也想考高分,但是与此同时,他们也想维护自己第一的形象。
如果吃了聪明药丸,但是却没有考高分,得不了第一考了低分(这是非常大概率的),那就只能说明自己不是那么聪明,考第一是一次侥幸。
但是如果吃了不聪明的药丸,那即使考了低分,没有得第一也没关系,我们可以说是药丸的因素。这也就维护了我们的自恋需求,不至于对自己的智商产生怀疑。
网球巨星纳芙拉蒂洛娃曾经在采访中这样说“在比赛时不敢尽自己的全力,唯恐发现自己即使尽了全力仍被击败,一旦如此,那就证明我彻底完了”。
也就是说,人们通过自我妨碍心理,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,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自己的自尊,避免失败后产生的自我否定,减少了对自己的伤害。
对于孩子学习来说,自我妨碍的心理同样在起作用。
他们可能也知道学习有用,但是他们自尊水平比较高,更要脸,怕万一自己努力了还没有考出个好成绩。事实上,这完全很可能,因为成绩是长期努力的结果,不是说你努力就一定成功的。
那他们就不得不面临这么一个现实:努力了成绩还不好,那就只能说明自己智商不是很高。
他们接受不了这种失败的结果,因此就自己设置障碍,故意不学习,多玩耍。这样即使考不好,他们也可以推卸责任,说自己没努力当然考不好。甚至还可以自我欺骗下:假如自己努力了,肯定考得很好。
你看,孩子通过自我妨碍心理维护了自己的自尊,避免了自我否定,保持了自己的自信。
但是这种自我妨碍心理显然是不利于孩子学习的,那父母如何纠正孩子这种自我妨碍心理呢?
02
如何纠正孩子的自我妨碍心理
自我妨碍心理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。
首先,父母不要以结果论英雄
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过于重视结果,以结果论英雄。成功了就是好孩子,就是优秀的孩子,就很棒,不成功就是失败,就是差孩子。这必然会导致孩子过于重视结果,不想面对失败。
但哪有百分百的成功的?除非不做,而孩子显然就会选择不做这一条道路,因为不做也就不会失败,所以孩子就开始逃避问题。
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不要总看结果,更要重视过程。如果孩子过程中也努力了,那也是一个优秀的孩子,也需要肯定表扬。当过程足够努力了,成功也就自然而然了。
其次,我们可以让孩子了解“自我妨碍”这种心理状态
自我妨碍心理好吗?肯定不好,因此如果孩子能意识到自己处于这种心理状态时,他们也会积极主动的去克服。所以对于已经处于自我妨碍心理的孩子,让孩子了解这个心理学名词,掌握这个概念,不失为一个纠正孩子的有效办法。
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存在自我妨碍心理后,孩子才会直面问题,也才能尝试主动克服这种心理状态。
想了解更多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内容,可以关注我的这个儿童发展规律专栏,帮助父母更好的了解孩子。
温馨提示:经验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(尤其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来之互联网,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。如果你觉得好欢迎分享此网址给你的朋友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aikejingyan.net/af4abVwZsBA9QBlY.html